隨筆:技術文章的寫作顧慮

早些年,當我有個點子,開始想要寫技術文章的時候,常有一些顧慮,致使我打消寫作的念頭。後來,我把這些想法整理出來,寫成文字,那層憂慮和壓力似乎就削減了些。也許這篇文章談到的問題不只限於技術寫作,而是所有嘗試寫作的人都可能碰到的問題。


在自家部落格寫初稿

有時覺得,有些主題,網路上已經有不少人寫了,我還要再多添一筆嗎?況且,又不見得寫得比別人豐富、深入、精彩。這想法會阻止我動筆。然而,從整理筆記、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角度來看,那種想法又顯得太消極了。

猶豫不決的話,不妨先在自己的部落格寫點初稿。畢竟是自家後院,只要不妨礙觀瞻,沒違反善良風俗,便無需顧慮太多。再者,寫完初稿之後,還可以反覆琢磨潤飾,改到自己滿意為止。

抄襲的顧慮

對於軟體程式之類的技術,如果不是第一線的研發人員或原作者,寫出來的文章大凡比較接近推廣、傳播,亦即經由第一手資料的咀嚼之後,再以自己的話來闡述,成就第二手、甚至第三、四手的參考資料。這樣的文章與所謂的第一手資料相比,自然缺了點創新,甚至有些地方會很相似;若擔心被旁人指謫抄襲或缺乏原創性,也是動筆的阻礙。

若撰文動機並非抄襲,並且在引用他人文句時適當加註、老實列出參考資料來源,應可避免剽竊抄襲之嫌。當然,如果一篇文章裡面有八九成都是引用他人的文章內容,誠實固然做到了,卻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朱光潛在《談文學》中說:
「世間可想到、可說出的話在大體上都已經前人想過說過;然而後來人卻不能因此就不去想不去說,因為每個人有他的特殊的生活情境與經驗,所想所說的雖大體上仍是那樣的話,而想與說的方式卻各不相同。變遷了形式,就變遷了內容。所以他所想所說儘管在表面上仍是老生常談,而實際上卻可以是一種新鮮的作品,如果選擇與安排給了他一個新的形式、新的生命。」
這不僅適用於文學寫作,技術文章的寫作亦可如此看待。

所以重點在於,我們所寫出來的東西,是否真的是我們心裡所想的、所理解的、所感受的。如果是,那麼除了對自己有益之外,對此議題有興趣的人看到了,或許我們的文章表現方式正好與他們大腦的接收頻率相符,也就產生了額外的效益:讓更多人了解某項議題。這也是好事一樁。

從翻譯到寫筆記,再到創作

假設我正在看一篇英文的技術文章,發現裡面有值得學習或記下的東西,我可能會先在心裡做部分翻譯,轉成我自己可以理解的語言。當值得記下的東西多到一個程度,覺得有點份量了,我會打開電腦或筆記本,把它們寫下來(當然也可能因為一時懶惰就隨時間淡忘了,這就很可惜)。

起初雖然像文抄公,但一開始動筆或敲鍵盤,往往會促使自己把原先想的東西再整理一遍,此時可能會發現一些遺漏的細節,或者新的想法。這些新發現,其中可能有些值得繼續延伸探索,或者深入,或者旁通,繼而發展成自己在學習過程的一條脈絡。循此脈絡所寫出來的東西,便增添了創作的成分,有了自己的生命;裡面或有前輩的研究成果,但也包含自己的心得與發現。

有人說,翻譯也是一種創作。從剛才描述的這個學習過程來看,翻譯也可以是通向創作的一個門徑吧。我翻譯的書籍雖然不多,但回頭來看,那些逐字逐句把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日子,的確為我日後的技術寫作之路埋下一顆種子。

Keep writing!
技術提供:Blogger.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