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筆記

書名: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Mortimer J. Adler and Charles Van Doren
譯者:郝明義

這本書的主旨,就如書名所揭示的,是在告訴讀者應該怎麼樣閱讀一本書,才能理解、吸收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並且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增進自我的閱讀與理解能力。

作者首先說明閱讀的四個層次:

  1. 基礎閱讀
  2. 檢視閱讀
  3. 分析閱讀
  4. 主題閱讀

然後分章節討論各種層次的閱讀應該注意的事項。在這些討論當中,作者不僅整理出關鍵的規則,同時提供許多閱讀活動的細微觀察與建議,而這些動作往往是我們在閱讀時未曾留意過的,既沒想過為什麼會這樣,也沒注意到自己是否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就像把閱讀的行為以慢動作播放,逐一檢視、分析每個動作。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我們不僅能學到閱讀的方法與技巧,同時也對閱讀這個活動本身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及敏感度。平常在看書時,往往只是跟隨作者的安排將字句逐一輸入腦袋,幸運的話,偶爾得到一些想法或靈感,讀過這本書之後,將更知道如何將一本書系統化地「納為己有」,以及如何分辨哪些書該細嚼慢嚥,哪些該囫圇吞棗。

作者在第一章便強調一個有效閱讀的基本要件:讀者必須採取主動。而主動閱讀的核心,則是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並嘗試自己解答這些問題。對一本書至少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包括: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瞭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而分析閱讀的規則與技巧,則圍繞著上述問題。當你確實完成了分析閱讀,也就能夠回答上面四個問題。

以下整理分析閱讀的重點,並摘錄部份內容。

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十五項規則

第一階段:掌握結構大綱

規則 1: 確認書籍的種類,且要愈早知道愈好,最好早在開始閱讀之前就知道。

  • 光憑書名不見得能夠判斷書籍類型。
  • 區分理論與實用的書籍:凡是指南類的,告訴你該做什麼、怎麼做的,都是實用書籍。

規則 2: 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規則 3: 將書中的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也就是抓出全書的綱要,再將各細部綱要逐一列出。

規則 4: 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這四項規則主要是幫助你回答前述的第一個問題:這本書大體上來說是在談些什麼?

第二階段:詮釋作品

規則 5: 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 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字就是那些讓你頭痛的字。
  • 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經瞭解的所有字句,來推敲出你所不瞭解的那個字的意義。
  • 如果你不能自己努力去瞭解這些字,那就不可能學會我們所談的這種閱讀方法。你也不可能做到自己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從不太瞭解進展到逐漸瞭解的境界。

規則 6: 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 從一個讀者的觀點來看,對你重要的句子就是一些需要花一點努力來詮釋的句子,因為你第一眼看到這些句子時並不能完全理解。
  • 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懷疑是智慧的開始,從書本上學習跟從大自然學習是一樣的。如果你對一篇文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那麼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能給你一些你原本就沒有的視野。
  • 許多人認為他們知道如何閱讀,因為他們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但是他們經常在錯誤的地方暫停,慢慢閱讀。他們會為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而暫停,卻不會為了感到困擾的句子而暫停。
  • 「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是測驗你懂不懂一個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如果要求你針對作者所寫的某個句子作解釋,而你只會重複他的話,或在前後順序上作一些小小的改變,你最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瞭解了這句話。
  • 如果你沒法就這個主旨舉任何例子或作任何說明,你可能要懷疑自己其實並不懂這個句子在說些什麼。

規則 7: 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 如果可以,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但是,如果這個論述並沒有這樣表達出來,你就要去架構出來。你要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然後整理出前後順序的主旨,以及其組成的論述。
  • 一本好書在論述進行時會隨時作摘要整理。如果作者在一章的結尾為你作摘要整理,或是摘在某個精心設計的部分,你就要回顧一下剛才看的文章,找出他作摘要的句子是什麼。
  • 如果你先找到結論,就去看看理由是什麼。如果你先看到理由,就找找看這些理由帶引你到什麼樣的結論上。
  • 區別一段論述是用歸納法還是演繹法陳述。
  • 找出作者認為哪些事情是假設,哪些是能證實或有根據的,以及哪些是無需證實的自明之理。

規則 8: 找出作者的解答。

以上四項規則可幫助你回答前面所說的第二個問題:這本書詳細的內容是什麼?

第三階段:批評式閱讀

在這個階段中有七項規則,都與評論有關,其中規則 9~11 是評論的基本禮節,規則 12~15 為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這個部份提到不少關於有效溝通的技巧,我覺得特別重要,因此也摘錄比較多內容。

規則 9: 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瞭解了。」

每位作者都有被瞎批評的痛苦經驗。這些批評者並不覺得在批評之前應該要做好前面的兩個閱讀步驟。通常這些批評者會認為自己不需要閱讀,只需要評論就可以了。演講的人,都會碰上一些批評者其實根本不瞭解他在說的是什麼,就提出尖銳問題的經驗。你自己就可能記得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在台上講話,台下的人一口氣或最多兩口氣就冒出來:「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我想你錯了。」

對於這樣的批評,根本不知從何答起。你惟一能做的是有禮貌地請他們重述你的論點,再說明他們對你的非難之處。如果他們做不到,或是不能用他們自己的話重述你的觀點,你就知道他們其實並不瞭解你在說什麼。這時你不理會他們的批評是絕對有道理的。 (p.145)

在以下的兩種狀況中,你要特別注意閱讀的規則。如果一本書你只讀了一部分,就更難確定自己是不是瞭解了這本書,在這時候你的批評也就要更小心。還有時候,一本書跟作者其他的書有關,必須看了那本書之後才能完全理解。在這種情況中,你要更小心說出「我懂了」這句話,也要更慢慢地舉起你評論的長矛。 (p.146)

規則 10: 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在柏拉圖的《會飲篇》(Symposium)中,有一段對話:

「我不能反駁你,蘇格拉底,」阿加頓說:「讓我們假設你說的都對好了。」
「阿加頓,你該說你不能反駁真理,因為蘇格拉底是很容易被反駁的。」(p.147)

把談話當作是戰爭的人,要贏得戰爭就得為反對而反對,不論自己對錯,都要反對成功。抱持著這種心態來閱讀的人,只是想在書中找出反對的地方而已。這些好辯的人專門愛在雞蛋裡挑骨頭,對自己的心態是否偏差,則完全置之不顧。 (p.148)

當必須同意作者的觀點,而不是反對的,也不要有難過的感覺。如果有這樣的感覺,他就是個積習已深的好辯者。就這第二個規則而言,這樣的讀者是情緒化的,而不是理性的。 (p.148)

一個人在與別人對話時,就算有不同的意見,最後還是有希望達成共識。他應該準備好改變自己的想法,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他永遠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誤解了,或是在某一個問題上有盲點。在爭論之中,一個人絕不能忘了這是教導別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個機會。 (p.150)

規則 11: 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 一個讀者如果不能區別出知識的理論說明與個人觀點的闡述,那他就無法從閱讀中學到東西。
  • 除了表達贊成或反對的意見之外,讀者還要作更多的努力。他必須為自己的觀點找出理由來。當然,如果他贊同作者的觀點,就是他與作者分享同樣的理論。但是如果他不贊同,他一定要有這麼做的理論基礎。否則他就只是把知識當作個人觀點來看待了。

規則 12: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規則 13: 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規則 14: 證明作者的論點不合邏輯。

規則 15: 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不完整。

注意:關於最後這四點,前三點是表示不同意見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相關的佐證,就必須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說法。你只能因為最後一點理由,對這本書暫緩評論。

要瞭解的是,以上分析閱讀的規則是理想化的閱讀方法,能做到什麼程度,因人、因書而異。如書中所言:「許多書都值得精讀,但有更多的書只要瀏覽一下就行了。要成為一個好讀者,就要懂得依照一本書的特質,運用不同的閱讀技巧來閱讀。」

第十一章末尾有一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說:「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我們常聽到有人建議應該要大量閱讀,然而為了達到所謂的「大量」,往往會陷入為讀書而讀書的陷阱,讀書時囫圇吞棗,食不知味,而讀書的目的也容易流於吸收資訊以提供與朋友同事聊天的材料,充其量只是拾人牙慧,給人飽讀詩書的表面印象罷了。真正能帶給自己實質助益,提升自我的學識,還是得靠專精的閱讀與研究工夫。警惕自己!

第十二章是一些輔助閱讀的建議。包括:
  • 閱讀一本書時,另一隻手上還拿著一本字典,其實是個壞主意。當然這並不是說你在碰到生字時也不可以查字典。同樣地,一本書困擾住你時,我們也不會建議你去閱讀評論這本書的文章。整體來說,在你找尋外力幫助之前,最好能自己一個人閱讀。如果你經常這麼做,最後你會發現越來越不需要外界的助力了。
  • 一般人總是抱著熱忱想要閱讀巨著,但是當他絕望地感覺到自己無法理解這本書時,熱忱很快便消退了。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好好地閱讀一本書。但還不只如此,還有另一個原因:他們認為自己應該能夠讀懂自己所挑選的第一本書,用不著再讀其他相關的著作。
  • 除非你看完了一本書,否則不要看某個人的導讀。這個規則尤其適用於一些學者或評論家的導言。要正確地運用這些導讀,必須先盡力讀完一本書,然後還有些問題在干擾著你時,你才運用這些導讀來解答問題。如果你先讀了這些導讀,可能會讓你對這本書產生曲解。你會只想看那些學者或批評家提出的重點,而無法看到可能同樣重要的其他論點。
  • 我們一再強調我們反對——特別是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一手拿著書,另一手拿著字典。如果一開始閱讀你就要查很多生字的話,你一定會跟不上整本書的條理。字典的基本用途是在你碰到一個專業術語,或完全不認識的字時,才需要使用上。即使如此,在你第一次閱讀一本好書時,也不要急著使用字典,除非是那個字與作者的主旨有很大的關聯,才可以查證一下。
  • 不要囫圇吞棗地將字典背下來。不要為了想立即增進字彙能力,就將一連串的生字背下來,那些字義跟你的實際生活經驗一點關聯也沒有。
  • 任何人不善讀一本字典開頭時所作的解釋以及所列的縮寫符號,那用不好字典就只能怪他自己了。
後面還有九章,分別介紹各種類型的書籍應該怎麼閱讀,例如:想像文學、實用書籍、科學、歷史等;最後一章談的是閱讀的終極目標。我想,這本書的筆記我就先做到這裡(大約一半),將來若有時間再寫後半部吧。

到博客來網路書店購買本書

5 則留言:

  1. 我非常認同作者講的這些規則,當然,閱讀小說時可以放寬一點,就不必那麼嚴肅看待全部的規則。但是,有一點絕對重要的是規則 9,就是不要抱持批判的心態來閱讀書籍或文章。以這種心態來讀書是很危險的,這會令人錯失文章裡作者想要傳達的許多正面的訊息。

    我聽過一個故事,民國 30 幾年的事吧。當時不知道是哪個學生(好像是徐復觀)看了熊十力先生的《新唯識論》,對熊十力先生產生仰慕之情,希望熊先生能教導他,於是熊先生就要他來書院會面。會面後當然請教先生要看什麼書,熊先生推薦他去讀王夫之的《讀通鑒論》。這學生心想,《讀通鑒論》這書看過了,好像沒甚麼可圈可點的,對熊先生的提議不以為然,把話講出來後,熊先生面露不悅之色,就說你沒讀懂,應該再讀。

    過了不久,學生再來會見熊十力,說他《讀通鑒論》讀完了。熊先生要他談談心得,學生就談了許多對王夫之的批評,熊先生還未聽他講完,就開始破口大罵這位學生。而熊十力罵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患了讀書人的通病,只挑壞的講,不挑好的說。而這一罵之下,也使得這位學生從此大徹大悟。

    徐復觀說:我每遇見覺得沒有什麼書值得去讀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聰明耽誤一生的人。就算是自負如李敖大師,也只能說自己的書最值得讀,而他書房裡的書,據我所知,也不少,由其李敖先生視為敵人的書,照看不誤。所以,沒有不可看的書,只有不懂看書的人。

    PS. 不過有礙身心健康的書,還是少讀為妙。^^

    回覆刪除
  2. 啊...有礙身心健康的書我可能也看太多了 :P

    回覆刪除
  3. 其實避免大量閱讀卻只讀到表面的問題..
    透過這本書中的同主題閱讀就解決了..
    因為要透過同主題閱讀 才能掌握正反面的觀點..
    從而建立自己的觀點....這個只光看一本書是做不到的..

    書中指的大量閱讀應該是指漫無目的和主題的閱讀...

    因為透過閱讀同主題的大量書藉是有必要的...

    只看一本是沒辦法達到效果的..

    回覆刪除
  4. 嗯,同主題閱讀是為了專精、讀懂自己想了解的部份,而漫無目標的大量閱讀,就很難有所成效。
    不過,漫無目標的閱讀,其實也頗有樂趣啊 :)

    回覆刪除
  5. 這本書在一九四零年出版,一九七二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不論什麼時候讀,都不能不嘆服作者對閱讀用心之深,視野之廣。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節省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與領悟。這是一部有關閱讀、永不褪色的經典。

    臺灣商務印書館自從二零零三年七月推出《如何閱讀一本書──首次完整中文版》,便深獲各界讀者之好評,適逢臺灣商務印書館六十週年館慶,是故推出新封面版本,期能帶給廣大讀者們全新的閱讀視野。

    免費推送 MOBI 電子書:
    http://book.siagoo.com/book/book_info/361/

    回覆刪除

技術提供:Blogger.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