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意見讓我們成長,有些則讓人想反擊。這裡分享我的一點個人經驗和看法。
除了寫部落格和臉書,我在工作上也經常要寫文件。我喜歡在文章結束時加一句話,歡迎讀者提供任何 feedback,包括文中的錯誤、遺漏、和值得改善的地方。這是因為,作者對於自己寫的文件往往有盲點,可能有未盡周詳之處,故希望藉由蒐集讀者的 feedback 來改善文件。
我不算經常收到讀者的意見。在我收到的幾次當中,我幾乎都是立刻接受了對方的指正或建議,把遺漏或寫錯的地方補正。不過,也有極少數 feedback 讓我感到不大舒服或精神緊張。
後來,我花了點時間去想 feedback 和接受指教這件事情,發現只要是對方指出我寫的文件哪裡有錯字、謬誤、或遺漏,我通常立即接受,且盡快改正,因為那些都是明顯的疏漏,沒有疑義或狡辯的餘地。但如果是關於行文風格、敘事方式、甚至排版樣式等「改善建議」,便容易觸發我的防衛機制。若再加上對方講話帶有居高臨下或不容討論空間的態度,我會本能地啟動戰或逃的反應,而最終幾乎都是進入戰鬥位置。
舉個例子,假設在一篇文章中我用了「黑名單(blacklist)」與「白名單(whitelist)」來說明某個過濾機制,有人建議我應改用「封鎖清單(blocklist)」與「允許清單(allowlist)」。
像這樣的情況,我的認知是兩組詞彙都算常見、可交替使用。如果對方的語氣是強硬且堅持一定要修改,我一開始會詢問對方基於甚麼理由;若理由很牽強,我婉拒這樣的修改建議,對方卻持續糾纏,我會開始怒氣上升。雖然只是兩個詞,要改並不難,但我想知道為什麼非得照某人偏好的詞彙來寫,以及這樣的修改對整體文件品質是否真的有幫助。更何況,難道整篇文章沒有其他更需要改進的地方,非得花時間糾結在這兩個詞彙?
像這類沒有明顯的對或錯,只因為對方認定應採用特定詞彙,卻沒有提出足以令我信服的佐證或理由,便強烈要求我必須改用他習慣的詞彙,這會讓我很難接受。一個好的作者必然是一個好讀者,好的讀者閱讀的東西夠多,便能理解一件事情往往有多種表述方式,就如每一位廚師做出來的料理都有風味的差異。
這也給了我一點啟示:想要對別人提 feedback、提建議時,一定要非常謹慎。除了明顯的錯字和遺漏,對於那些比較偏向敘事方式、行文風格、用詞、排版等建議,務必先考慮:
- 真有重要到必須針對這些部分提出建議嗎?
- 嘗試站到對方的位置和角度,試著想想對方為什麼這麼寫,替對方找理由。
另一方面,接受 feedback 的那一方也不要防衛心過重,以至於雞同鴨講,產生誤會,最終陷入意氣之爭。這情況並不少見,例如丈夫提醒正在開車的太太:「我們的車子好像跨到中線行駛了。」太太卻理解成先生嫌她不會開車。
結語
我們對於自己的做事方式和作品,心裡大多有個底,也就是既定的認知。當否定或批評向我們襲來,就像是在攻擊甚至摧毀我們原本的自我認知。於是心中警報響起,血脈賁張,進入戰鬥位置。也有可能,礙於某種因素(形勢比人強),我們屈從,內心大受打擊。無論是戰鬥還是屈從,都不好受。
既然理解這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最好還是不要主動對他人提出建議。(這句話不是在對你建議喔 XD)
溝通真的很難。
Keep learnin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