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教育應該不一樣


書名:教育應該不一樣
作者:嚴長壽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1-04-28

閱讀嚴總裁的這本書,我深有同感。書中對於文憑社會的現象多有針砭,說出了許多我心裡想說的話。

底下列舉一二。


技職專校一所一所搶著升格成大學,學生卻愈來愈學不到真才實學,許多年輕人以同樣的心態,對自己沒有自信,於是學士念完考碩士,碩士念完又攻博士,在學校愈待愈長,愈沒勇氣離開。(p.15)

我們無形中受這種「國之棟樑」的菁英觀念毒害之深,連我自己都花了很多年才掙脫。....社會更需要腳踏實地、堅守崗位、熱愛工作的螺絲釘。....職業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貴賤之別,人格應具備本然的平等性。(p.41--42)
這兩段話,我頗有感觸。自己是從技職體系走過來的,專科畢業後,母校改為技術學院,過幾年又「升格」為大學。後來,我又隨波逐流從善如流地考上研究所。而就在我休學的那兩年間,我原先所念的資訊科學研究所,也改名為資訊管理研究所了。這當中的發展過程,還真有些符合書中描述的現象。

之所以去考研究所,主要是進入社會工作幾年之後,不斷感受到「學歷不夠好看」所產生的諸多限制,而在親友不斷鼓勵、自己又缺乏足夠勇氣與信心的情況下,便決定踏入另一個江湖。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我在某公司待了五年,卻因為學歷只有專科的緣故,礙於公司規定,不能成為「正式員工」。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公司會有這種規定,而且不論員工表現如何,規定就是規定。後來,我才慢慢發現,不是每家大公司都只看學歷的(儘管並不多),也漸漸體會到,從眾的一個極可能會碰到的風險,就是跟隨平庸。

不過話說回來,研究所畢業之後,的確在工作上有些幫助。至於投資報酬率是否值得....人生只有一次,也無從比較了,總是有得有失。關於人生的抉擇與得失,清華大學的彭明輝教授有一篇文章,叫做<困境與抉擇>,非常值得一讀(其實我想說的是:你一定得看彭教授的這篇文章!)。

大官、大事、小事
然而,我們現今的高等教育卻呈現一種頭重腳輕的「倒金字塔」結構,每一個科系都被冠上「管理」的帽子,卻沒有人願意做「被管理的工作」。(p.43)

以高分錄取學生為傲的高職,被精於強記、筆試優異的學生搶著入學,但他們的心真的在學習技術嗎?....很多原本只想學門技術,找一份工作的年輕人,抱持著繼續留在校園「深造」的虛幻夢想。專科讀完了升二技,二技畢業了就可以修碩士,碩士修完了就可以當博士。這樣的升學直升梯,讓台灣許多年輕人不再願意當「基礎螺絲釘」的技師,台灣基層技術人力逐漸被掏空。 (p.167)
說到「管理」,有的人愛做大官,有的人不愛做大官,只想做大事。其實,做自己熱愛的工作,並把它做好,無論大事小事,都同樣值得尊敬。能把大事做好的人不多;位階愈高,責任也更大。如果不問自身能力、專長,偏愛「往高處爬」,先卡了位子再說,卻沒有能力做好份內事,其實比「螺絲釘」還不如。

我對一些默默認真做好「小事」的人總是心存敬意。真的,做任何事,只要認真專注,有那份心意把它做好,這才是頂重要的。怎樣才有辦法持續、長久的認真專注一件事呢?我覺得,那必定得是你感興趣、有熱情的事。這個部分,本書的第三章也多有著墨。

高等教育普及的問題
高職生努力升大學,到美其名的科技大學就讀,由於錯誤的評鑑制度,又引進一大堆空有學歷、沒有實作經驗的學術教授,於是老師不從實務著手,反而要學生研究一大堆沒有必要的理論學說,結果是我們 現在看到的:眼高手低,在學校學不到實務,只學到理論。出了社會、進了企業,在管理人才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只好把大學生當中學生用、研究生當大學生用、博士生當碩士生用。(p.43)
理論並非無用,很多東西得靠它。只是有個前提:你將來打算做甚麼?如果最終都是要在社會上謀一份職業,而非走純學術的路子,那麼還是得多以實務為考量,而不是想辦法產生大量的學術論文。
表面上高等教育連年擴張,似乎是台灣教育的提升,但骨子裡是家長輕視技術,抱持「讀書才能出人頭地」的單一價值觀在背後推波助瀾,成為大學開放升等的「幫兇」。....在學術老師充斥下,國內每一所頂尖的專科學院,原本是理當講求實作的最高學府,最終教導實際技能的技職老師比率卻逐年下降,所有的職缺被學術教授所取代。仔細想想,這些學生不管學甚麼科系,最終仍要離開學校到社會就業,但令人擔心,這些學術界的老師如何提供學生真正的技術訓練? (p.162--163)
認真走自己的路

這本書談了很多教育的現象和問題,也提出了一些建言。總的來說,我會覺得核心問題在於價值觀被誤導。家長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受苦、「輸在起跑點上」,只好跟隨著整個大環境的價值觀隨波逐流,期望兒女們將來輕鬆地直接站在別人的肩膀上。世事難料,也許這樣反而可能讓自己的孩子在人生未來的旅途中迷失方向,載浮載沉。

關於個人的部分,總是世間少有伯樂,無須常有懷才不遇之嘆。不斷探索自己,瞭解自己的特質、興趣、稟賦、與熱情之所在,持續修正、精進,即便資質駑鈍(如我),相信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若想抄捷徑,或許一時得意,但,工作是長遠的,人生是長遠的,非三五年短暫光景可蓋棺論定。路遙知馬力,我們得要有勇氣走自己的路,保持信念,否則很容易被其他雜音干擾而四處繞遠路,惶惶不知所終。

最後,還是以<未竟之路>的最後三句做結尾吧。有時候,長篇累牘的勵志書,都還不如這首短詩所帶給我的鼓舞和啟發,尤其在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候。

樹林中有兩條岔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我選了人跡稀少的那條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到博客來看看教育應該不一樣
延伸閱讀:<困境與抉擇>,by 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

4 則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