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如何閱讀》筆記

2017-02-05 更新:從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借回家後,正準備在女兒床邊唸給她聽,她卻說,我的部落格曾經寫過這本書的書摘!要不是我當時沒認真讀這本書,就是我的記憶力嚴重退化了(或兩者皆有)。既然借來了,就再讀一遍吧。順便把這篇筆記更新一下。


書名:我該如何閱讀
作者:Alan Jacobs
譯者:林修旭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1/04/29


原文書名是《The Pleasures of Reading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旨在討論這個容易令人分心的時代(查看臉書、訊息通知、上網到處逛、電視、電影),如何能夠保有或找回閱讀原本的樂趣。


作者自序中說道:
艾德勒和范多倫較像嚴格的「匠師」。他們書中(《如何閱讀一本書》)最常出現的字眼就是「該」。......他們的著作是「用」書,是為特殊目的的結果而用的。......如果做不來艾德勒和范多倫認為我們「該」做的,我們讀者要不焦慮,很難。(p.21--22)
在第七章〈慢讀〉中又寫道:「本書可不是什麼教你如何閱讀的書。」(p.119)

然而,這本書的中文版書名是《我該如何閱讀》 ^_^
要說艾德勒、范多倫和費迪曼等人是學究老古板並不難。不過就如我先前所言,美國的閱讀大眾裡,有一大票人都還不了解可以只為樂趣而讀書的道理。......佛斯特的《如何像大學教授一樣讀文學》、《如何像大學教授一樣讀小說》的作品更敲鑼打鼓,加深了類似的焦慮。(p.25--26)
這本書的前三章在告訴讀者:不要一味聽專家說該讀哪些書;應該回歸到閱讀的樂趣本身。也就是說,誠實的面對自己,不為誰而讀書,也不因為某位專家名人說某本書不好,便不去讀它。這點從前三章的標題便看得出來:
  • 第一章:讀什麼,都自在(別聽專家的)
  • 第二章:越讀,越認識自己
  • 第三章:要不要讀更難的?只要喜歡就可以

第四章之後,作者便陸續開始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閱讀、如何選書的建議。

底下是我抄錄的一點書摘和筆記。

讀你所愛--不要被必讀書單綁架
在知交和興趣相投的情形下,推薦讀物是一樂事。除此之外,推薦這碼事,很容易就走位,變成一種「負累」。(p.31)
如果我不願主張看甚麼都好,都有價值,但是卻又不願屈從守經派非經典不讀,那我主張訴求的閱讀價值究竟是甚麼?正解:我認為的標準是,讀者是否「自我感覺良好」,覺得逸趣橫生,滋味無窮。(p.69)

往上讀,讀你喜歡的作家喜歡讀的

作者反對按照專家或他人建議的書單來讀書,那麼,身為讀者的我們,又該如何找書、選書呢?

作者在第四章提出了建議:往上(源頭)找。
一個讀者,整套《納尼亞傳奇》早已滾瓜爛熟,狄更斯小說全集也只差倒背如流,接下來呢?尤其是粉絲山寨的番外篇(編者按,主線人物之外的配角改編成的故事)或專業作家的寫的續集都無法排遣滿足的時候呢?一個可行、簡單的權宜之計是:與其捨本逐末取法乎下,隨波逐流,不如改弦易轍取法乎上,追本溯源,直搗黃龍——上追托爾金、奧斯汀師承的前賢,而不是逐末流從從笑顰、畫虎不成者流。(p.77)
那麼,「托爾金和奧斯丁師承的前賢」是哪些人呢?

作者給出了線索:「任何想對奧斯汀更深入體會感悟從而心意相通的人,讀個哥德式的情愛小說,之前一個世紀的書信體小說,再加上優秀評論家譚納指出的,洛克和休姆的哲學思想,就差不多了,一樣可以鞭辟入裡。」

以及:「如果想更進一步了解托爾金,那你不妨存《貝武夫》入手,轉而涉獵一點古挪威神話。」

此時,我有一個小小的疑問:金庸的「上游」是誰呢?

這個追本溯源的功夫,恐怕也是得花點時間研究吧。

隨時回應書本:畫底線、標註、折角
  • 鉛筆是上選。作者不愛螢光筆,以其太過方便快速就把文字標示(染色)完成,是回應書本的最大敵人,而且文字會變得較不清楚。用原子筆畫線則有畫歪了無法擦掉的缺點。
  • 把疑問寫下來,比單單在旁邊加個問號更清楚。
  • 為下一次閱讀而做眉批。
不是每一種書都需要作筆記:
  • 如果是讀樂趣的,不用也不該作筆記;因為全神貫注是唯一的目的。若是為資訊而獨,最好要作筆記。而如果是為了理解,做不做筆記皆可,視情況而定。 (p.171)
  • 只有讀艱深、複雜的書,而手上拿著鉛筆的時候,你才真正打造了千古難逢的機會,開啟了有意義、實質的互動契機——也才能記錄下這個互動的機遇,留待將來的你獲益。(p.103)
關於在書上眉批,作者在第六章最後說道:
寫眉批評述,極為費時,會讓讀書的速度慢下來。讀的書,也就相對少了。對這些抱怨,我的回答是:沒錯,是的。會,一定會這樣的。不過是好事。
慢讀

讀書,重要的是讀了什麼,怎麼讀的,而不在速度的快慢。讀書主要是尚友古人,和偉大性靈溝通交流,而不是墮入「咱米國人」(Me Americans)自我感覺良好的無間道,求出無期的自戀情節。徹底根絕這種想法吧。 (p.118) 
人,為什麼要快讀呢?主要原因:他們要的,不是「要讀」,而是「有讀過」。可是為什麼他們要「有讀過」呢?我想是因為他們認為閱讀就是把東西往腦袋裡塞。(p.123)
把非工具性質的圖書當成工具書讀,囫圇吞棗地讀小說、詩、歷史、神學書籍或是書店所謂的強檔推薦,想的盡是「正確無誤的資料傳輸」(把書本內容上傳至大腦),實在糟糕。......如果書寫得字斟句酌,巧奪天工......這些「機關聰明」最常被求快的讀者輕忽、略過。 (p.127)
多工與分心
  • 沒有人能真正多工;我們只是在不同工作之間切換,每次仍只專注一件事。
  • 試著多工的結果就是「連續性的局部注意力」。
舒瓦茲在《Ruined by Reading》中提到的一段話,我覺得很好:「閱讀教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安靜久坐,和時間正面對決,『釘孤支』。表面不動聲色,內心刀光劍影,全都是『內心戲』——是一種崇高、精神的鍛鍊。全心投入,讓我們忘卻時間、跳脫生死,超然物外,常住當下。」(p.152)
我反對所有形式的科技,尤其是意圖幫我們鋪排時間,不但告訴我們該做甚麼、而且還要我們甚麼時候做的科技:響不停的電話、聲音較小卻叫得更頻繁的簡訊通知聲、一堆的推文、回不完的 email、不斷送更新進來的 RSS 瀏覽器......。說真的,專注度的培養,一直,是一直喔,都是人類的罩門......不用太挫折,人,生性如此。 (p.153)

讀詩可解無法專心的問題
我想鼓勵被外在誘惑所苦、無法專心的讀者,考慮一下,讀詩。......詩,尤其是抒情詩,大概是我們當代最理想的文學形式了。不過我們要先能屏除詩只讀一次就能體會理解的想法。......抒情詩所需專注的時間短——比《動物農莊》短多了。可以一下讀完,不會分心。 (p.163--165)
對自己好一點
如果你過去五年,連本小說都沒摸過,那最好別從《安娜卡列尼娜》或《引力之虹》開始;千萬別忌諱由簡入難,從較簡單、不難的作品開始找樂趣。......一切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就對了。......千萬別浪費時間去和別人比,不管只是因為自卑或志得意滿作祟都一樣。讀的時候,千萬要「慈悲為懷」,千萬別和文章拗、過不去、鬧彆扭,對槓起來。要與文為善。......最重要的一點,務必花時間審視一下你所讀的——不論是故事、詩、散文或文章,能提供你自己什麼。......多花些時間,反芻材料,別急急忙忙。(p.167)
重讀
想要一窺閱讀堂奧、解其義、斷其價值的人,少有課題比這個(重讀)還重要。如果我們讀得太快,囫圇吞棗,那我們也會因此讀太多書,而且也不智、不願回顧關照,一味以為已經懂了。......好書,「到此一遊」的讀法,是不完整的,難窺全貌。......重讀書,通常可能比單挑一本不熟悉的作品來讀更具意義、戲劇性,而且,沒錯,會讓你有全新感受(新發現)。 (p.226)

關於翻譯

最後,關於翻譯。

我覺得譯者很用心,儘管有些地方不禁令我懷疑是否譯者「超譯」了原文,但整體而言,讀起來很流暢、親切。譯文大量使用了本土用語,例如:釘孤支、阿娘喂、牛逼、給力、撩落去、敢有影、有 fu、天龍人、華山論劍....等等。另外,有些雙關語和成語也帶來一點額外樂趣,像是:無益不與、精精頁頁、與文為善等等。

整體評分

喜歡程度:3.5 顆星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