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閱讀筆記 1


書名:玫瑰的名字
作者:Umberto Eco/著
譯者:謝瑤玲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1993年09月15日


這本小說的中文版已經出版超過 15 年了。在網路上看到推薦文,便將屢屢啃食不下的《罪與罰》先晾在一邊,改看這本。

我找到的讀者評論對這本小說及作者大都相當推崇,可是對中文版的翻譯卻少有讚賞,例如博客來的讀者書評遠流博識網的討論串,甚至在翻譯工作坊有一篇文章這麼寫:

「二○○一年底到義大利旅行,順道買了一本義文版。年初回台灣,找來中譯本粗略對照,發現其中不僅謬誤不少,而且簡直是瞎掰,與 Eco 的原著搭不上調。不過,我憑什麼批評呢?既依據英文版而譯,若英文版已有差誤,便無怪中譯者。」

「瞎掰」這詞用得挺重。最近我剛開始審校的一本翻譯書,也是錯譯、漏譯不少,挺頭痛的,卻也還不至於覺得譯者在瞎掰--大都只是解錯原意吧(希望不要到後面真的出現瞎掰的譯文啊!)。

此外,TG 的書評(有雷)裡面也說,「雖然皇冠在書皮上大剌剌地寫著本書的義大利書名『Il Nome della Rosa』,但 TG 很確定本書絕對是從『英譯本』再翻譯過來的,與真正的原版——義大利文版——無關。」再加上他所提的一些跡象,中文版看來多半是英譯本再翻譯過來的吧。

目前大約看了五分之一,對一些宗教歷史的人名、典故比較不清楚,也記不太起來(偶爾要回頭查閱),是閱讀時的一點障礙。不過還不至於想放棄,因為以前就愛看福爾摩斯偵探小說,而這本書的偵探解謎元素也正好對我的味。偶爾有碰到一些稍微覺得文句不順的地方,但拿英文版來對照,又覺得自己不可能譯得更好(路人:那是當然!這可不比一般的 IT 書籍啊)。翻譯這本書的過程,想必是非常辛苦的。

在閱讀時碰到感覺有點怪的地方,我會做個記號,若有時間,再回頭去查英文版(路人:你這樣看小說會不會太累啊?)。這樣讀小說是有點累,還斷斷續續的,但也有另一番學習的樂趣。

這裡舉其中一個覺得怪怪的例子(我手上的中文版是初版十二刷):

我曾見過不少地方的寫字間,但沒有一間像這裡這麼光亮的,實質的光線傾洩而入,使整個房間明朗燦然,精神的原則更閃亮耀眼,光輝四射,是所有美和學識的來源,有一半要歸因於這房間勻稱的比例。 (p.86)

什麼是「實質」的光線?什麼是「精神的原則」呢?

看看英文版怎麼寫:

I have seen at other times and in other places many scriptoria, but none where there shone so luminously, in the outpouring, of physical light which made the room glow, the spiritual principle that light incarnates, radiance, source of all beauty and learning, inseparable attribute of that proportion the room embodied.

其實光看這長句就覺得有點麻煩了。英文版確實用了 physical light 和 spiritual principle 這些詞,所以中文翻譯乍看之下似乎也沒錯,但總覺得怪彆扭的。

查字典的解釋,physical 還有「自然、激烈、粗暴」的意思,我猜想作者的意思要不是「自然的光線」,便是「強光」吧。再從前後文推敲,在這段文字之前,有提到此寫字間(抄寫室)有許多大小不一的窗子,使這個大房間的光線異常充足;又提到時值冬季的午後。因此,可以稍微想像一下,冬季午後的陽光從窗外斜斜地射入室內的情景,這道 physical light,應不至於是激烈刺眼的強光,說是「自然的光線」或許不會差太遠。一定有更好的譯法,只是我想不到罷了。

至於 spiritual principle,字典解釋 spiritual 還有宗教、神聖的意思。原意似乎是說,光線明亮的房間,更加體現(incarnate)了天主教教義的崇高原則,使其更加耀眼。

另外,如要細究,inseparable attribute of ... 翻譯成「有一半要歸因於....」恐怕也有爭議。不過,我還是別再雞蛋裡挑骨頭了,趕快繼續看小說的後續情節如何發展吧!

相關文章:

1 則留言:

  1. 真是用心啊, 當我看到類似這種似是而非的句子,
    通常是前後推敲個幾遍, 然後大嘆"中文真是艱深啊"~

    回覆刪除

技術提供:Blogger.
回頂端⬆️